找到相关内容1292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代藕益智旭的儒释圆通思想

    ;或猛厉自诃,复纡回自驰”。以致“身汩浮沉之浪”、“心缠爱见之丝”。他剖白自己“淫机盗意杀习未除”、“妄言绮语两舌种现未消”,“贪嗔痴起现不停”……。于是悲叹:“检点一身浑是短,惊惶半世已成虚。”...儒家仅属人天乘,与佛乘尚远,约本而言,儒教与佛教一样都是“如来所使”。[3]藕益在《题独省编》一文中谈到自己对儒释关系的认识曾经历了四阶段:由少年时“事理学”,辄以辟佛自任的异,到初步触及佛法时的“...

    大 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960576.html
  • 《净土宗教程》导言

    、二不偷盗、三不邪淫、四不妄言、五不绮语、六不、七不两舌、八不贪、九不嗔、十不痴。〕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邪恶行径,大多不越出杀盗淫妄之外,如果有更多的国人奉持五戒十善,我国的社会道德风气...众生在法冥暗中,为非作歹,自相残害,饥谨灾、疾疫灾,渐次发现,到人寿平均十岁时,出现刀兵灾,众生杀心隆盛,奉行“先下手为强”的原则,见人就杀,相互全部杀光。只有少量软心众生逃到深山,留作地球人种。末法...

    魏 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1660654.html
  • 四教颂

    初阿僧祇。从此常离女身及四趣。常修六度。然自不知当作佛。若望声闻位。即五停心总别念处(外凡)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。值七万六千佛。名第二阿僧祇。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。布发掩泥。得受记莂号释迦文。尔时自知作佛。...来至于今身。凡所造作。杀父。杀母。杀阿罗汉。破和合僧。出佛身血。邪淫偷盗。妄言绮语两舌。贪嗔痴等。如是五逆十及余一切。随意发露更不覆藏。毕故不造新。若如是则外障渐除。内观增明。如顺流舟更加橹棹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24360985.html
  • 自利利他论

    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酗酒)之行法;天乘,为求天仙清福而修十善(即在前四戒的基础上,更不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)之行法。声闻乘,听闻佛说四谛(苦、集、灭、道)而证圣果之行法,其极果为...始知梦中之恩怨爱、喜怒忧惧,纯属自做自受。佛陀以其大觉观之,人生亦复如是。故《金刚经》云:“一切世间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  自利利他不二  若能会得自他一体、分而不隔之理,则自利...

    净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561056.html
  •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试论

    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)、十善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),容易为世人接受和做到。后三种“出世间法”虽然难学,但也不是做不到。...、利益人群的思想,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一致。此外,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极其丰富多彩,在历史上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,今后进一步挖掘和整理、研究佛教文化,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2961380.html
  •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

    持五戒、十善〖ZW(〗五戒是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;十善是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。〖ZW)〗,说:  先须修五戒,方始得人身,有财...没有回答,而用手掩其作暗示,庞居士当即领悟。那么,世界上有什么不与万物为侣?按大乘佛教的教义只有法身佛(真如、法性)才超越于万物之上,又不离开万物。然而,禅宗认为,对于佛、真如等是不能用言语文字加以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5861474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“十地品”概说

    善业道、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,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。它包括三种身业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)、四种语业(不妄语、不、不两舌、不绮语)及三种意业(不贪欲、不〖FJF〗NB256〖FJJ〗恚、...》,见《大正藏》第10册。〖ZW)〗  位登初地之菩萨,由于通达诸法空性,即具诸无畏,入十愿门。所谓诸无畏,具体指不活畏、恶名畏、死畏、道畏、大众威德畏五种:“此菩萨得欢喜地已,所有怖畏悉得远离。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4261522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十地品概说

    善业道、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,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。它包括三种身业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)、四种语业(不妄语、不、不两舌、不绮语)及三种意业(不贪欲、不〖FJF〗NB256〖FJJ〗恚、不...正藏》第10册。〖ZW)〗  位登初地之菩萨,由于通达诸法空性,即具诸无畏,入十愿门。所谓诸无畏,具体指不活畏、恶名畏、死畏、道畏、大众威德畏五种:"此菩萨得欢喜地已,所有怖畏悉得远离。所谓不活畏,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561815.html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2)

    二十五有名,云何分别?答:本体是一,为随用立名,显二十五有。二十五有:十,十善,五阴是。问:云何是十十善?答:十,杀、盗、淫、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,乃至贪、瞋、邪见,此名十。十善者,但不行十...:亦有亦无。  问:云何亦有亦无?答:为随心所造一切业,即有地狱。若心无染,自性空故,即无地狱。问:受罪众生,有佛性否?答:亦有佛性。  问:既有佛性,正入地狱时,佛性同入否?答:不同入。  问: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862085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展望

      与戒规密切相关的佛教道德观念和规范有十善。十善,也称十善业,虽从五戒发展而来,但从更大的范围对人的行为(身)、语言()、思想(意)行制约,要人行善止。这十善是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(三)身善业);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、不绮语(四口善业);不贪欲、不嗔志、不邪见(三意善业)。《十善业道经》对此有详细的发挥,例如对不杀生的解释:   若离杀生,即得成就十离恼法。何等为十?一 、於诸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2662483.html